数据源结构变化-字段类型、精度、标度变化
DP目前已经支持的结构变化类型包括源端Drop 表,源端增加列和源端删除列。为了适应支持更多的源端DDL啊,DP在V3.1版本新增了源端字段类型、精度、标度的变化的策略。
针对源端DDL变化,DP内部的处理逻辑如下:
获取源端DDL变化,目前通过记录源端数据的Schema,采用Schema Diff的方式,比较获得源端DDL的变化
当检测到DDL变化后, 会根据变化后的字段类型,或者字段的精度,标度,重新去节点的语义映射策略里去匹配,如果在任务,链路或者节点层定义了节点语义映射策略,就依照这个去匹配,执行新的语义映射,如果没有定义, 则使用软件默认的语义映射规则执行
当选择按照源的字段类型变化执行到目的地的策略后,会先更新DP中的数据映射
更新完数据映射后,再向目的地提交Alter Table,修改目的地的Schema
如果修改成功,则继续同步;如果修改失败,则报错暂停。
最后更新于
这有帮助吗?